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96勤校慶




Posted by Picasa

讀書心得:佛陀與想太多的豬

世上的一切
都在自己心中
世界就是自己心中呈現出來的東西

眼睛不能用來思考事物。
眼睛,只能用來感覺。
進入心中之後,才會去愛、去恨所看到的東西,想這麼做、那麼做。

有些東西明明擺在眼前,我們卻視而不見。
有些聲音明明響過耳際,我們卻充耳不聞。

譬如,在咖啡館聽某人說話。
把話錄下來,以後再聽,
會驚訝地發現摻雜著各種聲音,
例如,周遭人聲、咖啡杯的聲音、雜音、音樂、外面車聲。
但是,當場聽時,只聽到對方的聲音。
因為,耳朵會跟心一起活動。

儘管如此,
人們還是主觀地認為,事物就是眼前所看到的樣子。
卻不去觀察事物的多面性、多樣性。

看東西、聽聲音、聞味道、嚐味道時,
不管任何時候,都與心相通。
沒有心就不會有感覺。

儘管如此,
人們還是毫不省思地認為,
事物就是眼前所看到的樣子。

當你被某個人吸引,
把眼光轉向那個人的時候,
你看的不是那個人的真貌,
而是你心中所產生的
那個人的影子。

你看的是,
在你心中塑造出來的,
很像那個人的東西。

但是,你會毫不省思地認為,
你看著的是那個人的真正面貌。

......

自己所見的所有東西,
都在自己心中。
不論是桌子、鉛筆、筆記本、書、海、豬、猴子、人,
一切的一切都是。

幸福、不幸、希望、失望、喜悅、煩惱,通通都是。

而且心會送往迎來,除舊佈新,
就像河流一般。


如果不想嘗試不幸的感覺,就把幸福抹去。
如果想嘗試幸福的感覺,就不要把不幸抹去。
幸福與不幸並非兩碼子事。
只要知道這個事實,
就是覺悟

~小泉吉宏

2008年4月29日 星期二

執行焦點團體訪談的步驟

step 1: 描述一般的目的。須由對研究方案有興趣的人全體同意。建議時間長度約 90 分鐘,參與者人數在 8-10 人之間,研究目標宜限制在二或三項。

step 2: 指定主持者。主持者是成功的焦點團體訪談的關鍵,以能提升參與者的互動為目標,以及確保焦點團體討論不致偏離主題。

step 3: 精修研究目的。在發展一般目的後須進一步精修感興趣的領域。研究者要從焦點團體訪談獲得「想要」和「不想要」的特定資訊,並予以列表,此表用來協助主持者描述期望參與者對特定主題表達特定的資訊類型。最重要的是如何使用得自焦點團體訪談的資料。

step 4: 選擇參與者。通常透過目標抽樣取得,宜鼓勵研究者發展出一種篩選的程序,其篩選問題可以有:描述與研究方案有關領域的參與者。參與者被分派在不同的焦點團體時,最好考量同質性與異質性的差別,通常欲求達成有效的焦點團體訪談,同質性參與者比異質性參與者理想。

step 5: 決定焦點團體訪談的數量。是不同參與者人數而定,提議焦點團體訪談持續進行,直到主持者能夠預測參與者準備如何反應為止。

step 6: 安排焦點團體場地。要讓參與者有舒適感,覺得是中立、靜修的地方。

step 7: 發展訪談指引。根據 step 1 & 3 確定的研究目標與問題,發展一份訪談指引。該指引提供焦點團體訪談程序一個大綱,以及將處理之一般問題的想法。問題必須具體。

step 8: 執行焦點團體訪談。主持者在參與者抵達前準備好場地,俟他們抵達時發送文件(如同意表和人口問卷)以及名牌,向參與者介紹自己,並引導參與者相互介紹。接著才開始進行焦點團體訪談。

step 9: 分析焦點團體資料。分析以描述樣本開始,這種描述應包括團體大小﹑參與的個人﹑以及簡介他們的背景﹑焦點團體訪談舉行的地點﹑以及用來選擇參與者的程序。最常使用的方法是:焦點團體訪談要加以記錄與編碼。

(資料來源:Sharon Vaughn, Jeanne Shay Schumm, & Jane Sinagub, Fucus Group Interviews i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1996, Sage. 王文科和王智弘譯,《焦點團體訪談》,台北:五南)

焦點團體訪談優於個別訪談的好處

與焦點團體訪談關係最密切的可能是個別訪談(individual interview),Hess (1968) 指出焦點團體訪談提供研究者許多優於個別訪談之處。
  1. 協同作用(synergism):透過團體互動,而得到廣泛資料庫。
  2. 滾雪球作用(snowballing):一個反應的陳述,可以啟動一系列評述與反應。
  3. 刺激作用(stimulation):團體討論激發對某個主題的興奮。
  4. 安全性(security):團體提供一種舒適的以及鼓勵坦率的反應。
  5. 自發性(spontaneity):由於參與者毋須回答每個問題,他們的反應是比較屬於自動自發且真實的。

(資料來源:Sharon Vaughn, Jeanne Shay Schumm, & Jane Sinagub, Fucus Group Interviews i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1996, Sage. 王文科和王智弘譯,《焦點團體訪談》,台北:五南)

焦點團體訪談初探

焦點團體有多元的定義,這些定義通常涵蓋下列核心:

  • 是一種由探討標的個人集合而成的團體,這群人就經過選擇的主題,應研究者的要求提出他們的觀點。
  • 這團體是由 6 至 12 人組成的小團體,而且具有同質性。
  • 一位訓練有素的主持人帶來準備就緒的問題,以及深入探究的階段,以引發參與者的反應。
  • 目的在於引發參與者對經過選擇出來探討主題的知覺、感受、態度和想法。
  • 焦點團體不會製造量的資訊,以投射到較大的母群體。

焦點團體最好在執行探索性研究時使用。

焦點團體訪談的四種用法(Merton & Kendall, 1946):

  1. 焦點團體訪談掌握解釋刺激與反應之間關係的承諾。焦點團體訪談可用來瞭解與確認事件背後的理由。
  2. 焦點團體訪談能提供資訊,以協助解釋非預期的效應。
  3. 焦點團體訪談可提供解釋資料的佐證,使解釋不僅是推測而已。
  4. 焦點團體訪談可對傳統量化方法無法獲致的發現,提供替代性解釋。

(資料來源:Sharon Vaughn, Jeanne Shay Schumm, & Jane Sinagub, Fucus Group Interviews i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1996, Sage. 王文科和王智弘譯,《焦點團體訪談》,台北:五南)

2008年3月19日 星期三

以部落格做為e-portfolio的工具

部落格特性在於以反時間順序的方式呈現張貼的文章,文章的內容可以嵌入各種媒體資料,包含文字、圖片、影像、動畫、視訊、音訊的檔案資料。學生可以用來記錄課堂筆記、個人生活點滴、學習成果展現等,恰好符合學習檔案 (portfolio) 的內容格式,因此,以部落格做為記錄學習檔案的工具,再適合也不過了!

2007年11月7日 星期三

JiTT可能存在的挑戰:
  1. 教師必須花較多的心思與時間在設計Warmups, 對教材必須有充分的了解, 包括: content knowledge, pedegogical knowledge, curriculum knowledge, and pede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甚至是與其他領域知識的統整知識.
  2. 學生對於預息的教材是否真的閱讀過, 單從幾個Warmup題目恐怕難以已確定.
  3. 有些學生沒有興趣回答Warmups, 如何激勵他們願意養成預習與付息的習慣是一個挑戰.
  4. JiTT比較適合概論或者是入門級的課程, 對於advanced course或與實際生活較難結合的科目會比較難完成全方位的JiTT流程.
  5. 單從評量的成績可能無法斷定學生是否真的有"學習"到, 對於評量的題目, 教師常會將要學生學會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的題目變成是針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而設計的題目, 因而無法真正測驗出學生是否學會高層次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